首页 >> 中药大全

中医中药论便血溺血根源上血在下宜升作者仲

中药大全  2019年12月27日  浏览:2 次

  本文导读:血秉木气能升而不能降、所以上焦的血得靠胃肺之气敛收于下。相比之下,下焦的血凭借着自身的温气就可以升于上。有一句话叫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。不凑巧的是,这样的事情正悄然发生在我们的体内。 血在下宜升

  血秉木气能升而不能降、所以上焦的血得靠胃肺之气敛收于下。相比之下,下焦的血凭借着自身的温气就可以升于上。有一句话叫 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 。不凑巧的是,这样的事情正悄然发生在我们的体内。

  血中藏有温暖的木气,原本可自行于上,但木气想升达于上还得问一问脾土是否愿意放行。如果脾温土燥,肝气得脾阳之助,木荣而血藏,升达无阻。可是如果脾陷土郁,肝木上达之路就会受阻,本来正往上走的肝血,被湿土一挡,就会逆向而行,往下脱泄,这就导致了便血和溺血。

  《四圣心源・溺血》曰: 水寒土湿,脾陷木郁,风动而行疏泄,谷道不收,则后泄于大肠,水道不敛,则前淋于小便。 水寒土湿,肝气升达受阻往下行疏泄之令。肝气就这样将下焦的血脱出体外,而下焦只有两窍可出,所以血下脱自然也只有便血和溺血这两种情况。血原本秉木气而能上升,现如今却又因木气而下脱,木气成了萧何,血却成了那个可怜的韩信。

  治疗血上溢是想办法令上焦的血往下走,而对于血下脱来说,让下焦的血重新往上走便好。所以温脾升阳,让木气升达顺畅是治疗便血和溺血的基本方法。如果大家对精遗症还有印象的话,就应该记得是木气下郁化热使得 宗筋常举 。同样属于阴脱范畴的便血和溺血,其木郁化热的情况更加严重。精遗是郁陷的木气疏泄 ,血下脱是下陷的木气疏泄肝血。 之中含有肾阳,肝血之中含有木气,两者都能上行,显然肝血上行之力更强,所以要想使血疏泄于下而脱,与血对抗的木气必然会比精遗时多,肝热的情况也会更加严重。所以治疗便血和溺血,如何在温脾升阳时清风泻火成为关键。

  治疗便血之方

  桂枝黄土汤

  甘草二钱、白术三钱、附子三钱、阿胶三钱、地黄三钱、黄芩二钱、桂枝二钱、灶中黄土三钱煎大半杯,温服。

  甘草、白术,培土燥湿;附子、桂枝,补阳升木;阿胶、地黄、黄芩,滋肝泻热;灶中黄土,以湿土而得火化,最能燥湿而敛血。全方温脾而升肝,兼以清风泻热,使得木气能行于上,则血亦能往上走,所以不再下脱。

  桂枝黄土汤是在黄土汤的基础上加了升达木气的桂枝,其理与黄土汤相同。黄土汤应该是张仲景所有方中最受争议的一个方,争议的焦点集中在附子和黄芩。我们知道附子是大热之药,而黄芩位居 三黄 之一,其寒性是出了名的。在同一方中同时使用大寒和大热的药,这确实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我觉得这其实体现了水土湿寒和肝火郁热同时都较严重的情况,所以才不得已用大热的附子暖水土,用大寒的黄芩清郁火。而黄元御认为便血根源是水寒土湿,肝郁化火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,所以更应该着重处理水寒土湿的问题,故在桂枝黄土汤中黄老并没有延续黄土汤中黄芩和附子等量的用法,而是减少了黄芩的用量,以显出附子的热性。

  然而个人认为,对于黄芩和附子的用量不能拘泥于此,若肝热实在很旺盛,黄芩的量大于附子势必更能止住血,而若没有热,则黄芩甚至可以不用免得助寒增湿。

  作者:仲易。号:4949 525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宝宝不消化食疗法
儿童积食便秘怎么办
小儿眼屎多要注意什么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