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称还有5亿人要买房地漏
中药方剂 2020年10月22日 浏览:3 次
专家称还有5亿人要买房,这就是房价只能上涨的真相?
房子缺吗?真的缺。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买房了。但是我们要知道缺房子的人是什么人?需要房子的人又是什么需求?如果普通老百姓对房子的需求没那么旺盛,他们又怎么会被炒房者和开发商所利用呢?
最近,在某论坛上,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、首席经济学家李铁称,潜伏的购买住房人群将有5亿左右。一部分是当前的存量市民化人口,2.87亿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;另外一部份是未来新增的城镇化人口。
有人说,李铁为了忽悠大家买房真是无所不用其极,甚么都敢说。诸葛找房认为,李铁说得太低了,岂止中国人材5亿有需求啊?你要给了充分条件,14亿人都想要,有房的没房的都包括在内。没房的不用说,有房的也想要更好的,再加上众多贪心的人,一个人还想要好多套呢,住不下自己存着,这么算下来又岂止是14亿啊?
14亿人哪一个不是吃饭的大户?谁不是食粮的刚需?可是14亿人会把粮食推到一个大家承受不起的地步吗?虽然并不是说食粮有多便宜,但至少还没有像买房一样,把一生乃至几代人的积蓄全都耗在一套房子上。
如果按照李铁的意思是不是说既然14亿人都要吃饭,那么食粮就要大涨呢?
任 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我没觉得(空置房)有多少他将展开与金硕周的冲突,由于总量就不足。他还表示由危机前的4倍缩小至2011年的2.2倍,你们搞错了!实际房子远不够住。这就是他认为房价应该上涨的最好理由。
粮食是民生问题,同样房子也是民生问题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,不能依照你那套逻辑来,房子已不是炒房者的天下,所以不能继续以炒房者的逻辑来判断市场。
过去这些年,人们对房子的疯狂寻求很多并不是由于想住房,而是由于房子附加的其他价值,因为房子升值带来的刺激。如果房价不那么疯狂上涨,还有多少人为了住所对房子那末追捧?房子到底够不够住呢?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数据统计。
你一定会说,只要大量供给不就行了吗?首先你说的就是个伪命题。很多客观因素是没法决定的,不是你说想供给就能供给,就好比你说的你好好活着不就行了吗?实际上并不由你自己决定。土地是稀缺资源,更不能任由开发商决定供给多少。况且,因为有炒房者的存在,即便供应再多土地,供给再多房子,也会被消化掉,由于炒房者炒的不是房子,炒的是钱,多少房子都能被钱所吞噬。所以,盖再多的房子也没用,关键是只要有炒房者,他们都会利用这一点来忽悠大家房子紧缺。
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房子到底缺不缺,需要一个非常权威的数据统计,即使之前出来过,大家也不相信,为什么?因为是平均数据。这就好比你跟马云的财富一平均还能很多亿呢!
房子总量上并不缺,而且很多人绝对有囤房之嫌,可是总不能让人家把房子凭白无故上交吧。这也不合理,所以如何通过市场手段倒逼他们把房子推向市场才是正理。
房子的根本用途是供人居住的,一旦空置就意味着其基本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。从整个社会来看,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。潘石屹曾说:“我知道北京有人买一百套房,自己只住一套。”如果对此人进行财税上的调节,那他手里揣着的100套房子,就不是金蛋,而是烫手山芋了。
潘石屹的言论很好理解,而任 志强聪明就聪明在,他把人性讲进去了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,也就是说人们对房子的寻求也是无底线的,那末就意味着房子永久不够住,永久都需要建房子。
但房子缺不缺跟好房子缺不缺是两码事,任 志强偷换了概念,他把现在的缺房子偷换成了缺好房子。在他看来有一套房子的想要两套,有一套普通商品房的还想要一套别墅,由此推断房子不够住实在是有点滑头。
我只想说,房子并不是完全市场化路线,现在房子对穷人来说就是不够住,但是如何从持有环节让过剩的房子流通到市场上才是最重要的,开发商可以不替穷人考虑,但国家一定会为老百姓买不起房而排难解纷。当下的“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”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我们不是否认房子本身兼具的居住和投资属性,但是居住功能一定是首要的,当很多人还没有房子住的时候,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一定不能是某些利益群体的赚钱问题,而是大家的最基本的居住尊严需要得到保障。而现在国家正在做的就是这些,所以房地产铁定要变,必须以民生为重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,关注作者公众号
本文为吉屋头条号作者原创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声明:本媒体部份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与我联系删除。
连云港白癜风专业医院葫芦岛有没有医院治疗白癜风
宝宝为什么胀气

- 上一篇: 美感真材和健康地漏
- 下一篇 懒人专利产品扫地机器人来啦地漏
-
雨韭的功效与作用
2019-07-16
-
猩猩花的功效与作用
2019-07-12
-
荸荠的功效与作用
2019-07-11
-
拔罐的时间不宜太久
2019-07-07
-
针灸美容让您更加有魅力1
2019-07-07
-
哪些食物食品可以补脑
2019-07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