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智慧治病本于四时五脏作者仲易
中药方剂 2019年06月26日 浏览:7 次
本文导读:“以主五输奈何?岐伯曰:脏主冬,冬刺井;色主春,春刺荥;时主夏,夏刺输;音主长夏,长夏刺经;味主秋,秋刺合。是谓五变以主五输”。---------(《灵枢经・顺气一日分为四时)) 以主五输奈何?岐伯曰:脏主冬,冬刺井;色主春,春刺荥;时主夏,夏刺输;音主长夏,长夏刺经;味主秋,秋刺合。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。---------(《灵枢经・顺气一日分为四时))
这里的四时不是描述外环境,而是描述人体当下的状态。病人当下为肾病,就针刺井穴;病人当下为肝病,就针刺荥穴;病人当下为心病,就针刺输穴;病人当下为脾病,就针刺经穴;病人当下为肺病,就针刺合穴。
人体由深到浅的组成:骨、筋、脉、肉、皮。
五输穴由深到浅的组成: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。
井穴像井一样深,通于人体的骨,与冬相应;荥穴位于指(趾)节分叉处,为筋之所聚之处,与春相应;输穴位于气血旺盛之处,多有脉口博动,为脉之所聚之处,与夏相应;经穴位于肉厚之处,为肉之所聚之处,与长夏相应;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,为皮之所聚之处,与秋相应。 在筋守筋,在骨守骨;刺骨无伤筋,刺筋无伤骨 ,就是说如果病人为肝病、筋病,就要刺荥穴,不要乱针,不要伤了其他穴位。《内经》由于非一人一时之作,很多对脉象和状态的描述并不统一,有些篇章会在取穴上稍微含糊一些,不过主体思想都是根据人体当下病的状态取相应的穴位。
《九针十二原第一》提出了取穴的总纲:
凡将用针,必先诊脉,视气之剧易,乃可以治也。五脏之气已绝于内,而用针者反实其外,是谓重竭,重竭必死,其死也静,治之者,辄反其气,取腋与膺;五脏之气已绝于外,而用针者反实其内,是谓递厥,逆厥则必死,其死也躁,治之者,反取四末。
针之前必须要诊脉,通过诊脉看气的情况才可以用针。五脏之气已绝于内,脉象特点为浮散无力,脉管内里空虚,病偏于皮肤肌表,此时不可以用针刺四肢末梢,治疗选穴应为靠近腋与膺的部分;如果脉象稍空可以取肘膝关节附近的穴位,脉象越实越往四肢末梢取穴。同样,五脏之气已绝于外,脉象特点为沉紧,病偏于骨髓内里,此时不可以针刺靠近内里的穴位,治疗方法为针四末;如果脉象稍实可取指关节附近的穴位,脉象越虚越往肘膝方向取穴。总之,就是根据病的深浅,选择相应的穴位。
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,治不本四时,不知日月,不审逆从,病形已成,乃欲微针治其外,汤液治其内,粗工凶凶,以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复起。 后世医生习惯了学习什么病怎么针刺有效,这样针刺大大局限了针灸治病的范围。虽然对单纯的局部病有效果,但对很多系统性疾病,不知谨守四时,乱治一通,其结果往往是旧病不已,新病复起。这种本于四时的选穴治病法贯穿《内经》选穴的始终,并用大量的篇章告诚不依此针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。
五输穴的定位随着历史的变革,个别穴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,我们要以《本输第二》最原始的记载为准,其中大都、太白、阳陵泉的定位与现行的标准穴位定位有差异。
作者:仲易。号:4949 525来源:知乎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宝宝不爱吃优卡丹小儿优卡丹说明书
宝宝感冒头疼喝什么好

- 上一篇: 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27日南阳举行
- 下一篇 正确喝酸奶有助减肥
-
雨韭的功效与作用
2019-07-16
-
猩猩花的功效与作用
2019-07-12
-
荸荠的功效与作用
2019-07-11
-
拔罐的时间不宜太久
2019-07-07
-
针灸美容让您更加有魅力1
2019-07-07
-
哪些食物食品可以补脑
2019-07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