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养阳
药膳食疗 2020年01月06日 浏览:1 次
摘要:小暑养阳,应坚持“少动多静”的原则,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、太极拳等运动,也可选择游泳、瑜珈等。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,都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。 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。湿性黏浊,如油入面。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,与热在一起叫湿热,与风在一起叫风湿,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。湿邪不去,吃再多的补品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,隔山打牛,严重的还会加重暑湿症状。
6种暑湿症状,你中招了吗?!
暑湿郁遏肌表型
发热,微恶风寒,头痛肢酸,无汗或微汗出,脘痞心烦,小便黄。舌尖红,苔薄黄白相兼,脉浮滑数或濡数。
湿邪郁表,暑热在里型
身灼热,恶寒,少汗,面赤头痛,肢体困重,心烦口渴,小便黄短。舌红苔薄白腻,脉濡数。
暑湿犯肺,壅滞肺络型
身热,,咯不爽,胸闷胁痛,心烦,口渴,咽喉红而痛,小便黄。舌红,苔黄浊,脉滑数。
暑湿弥漫三焦型
身热,面赤,头晕,目眩,咳痰带血丝,耳鸣耳聋,口渴不甚饮,胸闷脘痞,恶心呕吐,大便溏臭,小便短赤。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暑湿困迫胃肠型
发热,呕吐,心烦,口渴,腹痛腹泻,泻下急迫臭秽,小便黄短。舌红,苔黄白相兼或厚腻,脉濡数或滑数。
暑湿伤气型
身热,自汗,心烦口渴,胸闷气短,四肢困倦,神疲乏力,大便溏薄,小便短赤。舌淡红,苔白或黄腻,脉芤大或濡滑无力。
那么,暑湿是如何引起的?
进入小暑节气(7..22),这时的气候特点就是暑气上升,虽然还没有热到极点,但已开始进入湿热高峰期,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温、多雨天气,空气中的湿度较大,人体容易受 暑邪 、 湿邪 的侵袭。
此时,邪气可从人的口鼻、肌肤而入,如果水分不能畅通地经尿液排出体外,就会身受湿邪的侵扰。暑湿发生时,会出现身热、困倦、四肢酸痛、口干、、小便黄、胸闷、恶心,甚至还会发烧、怕热。
如不加以预防,还容易伤及脾胃。人体内湿气太重,会导致口中无味、胃口差、消化不好、大便溏稀。
暑湿 来袭,如何养生?
炎热的气候,由于出汗多,消耗大,再加之劳累,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。
饮食养生
饮食清淡健脾消暑化湿
俗话说 热在三伏 ,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,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,宜适当食用荷叶、土茯苓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,以及西瓜、黄瓜、丝瓜、冬瓜等蔬菜和水果。
运动养生
运动忌大汗早晚为宜
小暑养阳,应坚持 少动多静 的原则,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、等运动,也可选择游泳、瑜珈等。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,都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。
起居养生
宜少动多静
每天作息应有规律,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,也要注意劳逸结合,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,避免强度过大。
久坐勿木
俗话说: 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。 小暑节气气温高、湿度大,久置露天的木料,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,经过露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可是经太阳一晒,温度升高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。
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,可能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病,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。
情志养生
平心静气以养心
中医认为,平心静气,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;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,也符合 春夏养阳 的原则。所以,夏季养生以 心静 为宜,心静自然凉。
芳香化浊,健脾消积。用于感冒暑湿,湿浊困脾引起的呕恶吐泻、头晕肚痛、身热不适及食滞酒醉、舟车晕浪、小儿疳积等症。
剖宫产术后腹胀不排气北京北城中医医院杨清泉
孩子小便黄

-
当归元胡酒痛经
2019-07-16
-
灵芝的传说故事
2019-07-16
-
世界中联成立自然疗法研究专委会
2019-07-13
-
首届中医外治透皮疗法沙龙举办
2019-07-12
-
中医祛斑六大方
2019-07-07
-
自制丝瓜鸡蛋面膜美白滋润肌肤
2019-07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