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节气之今日冬至
药膳食疗 2019年09月22日 浏览:6 次
摘要: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最冷的季节,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、患“中风”者增多,天冷也易冻伤。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疾病,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、肿瘤,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。 24节气之今日冬至
冬至养生
冬至时斗指子,太阳黄经为270度,时值公历12月21日前后。冬至这一天,阳光,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,开始进入数九寒天。天文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而冬至以后,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,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。
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,主要是因为 冬至-阳生 。按八卦学说,此时为地雷复卦。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,下面一个阳爻,象征阳气的初生。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,即一年的开始。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,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。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。认为阳气初生时,要像农民育苗、妇人怀孕一样,需小心保护,精心调养,使其逐渐壮大。因为,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,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。因此,子时、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一般来说,中年以后,人们就应当加强对身体的保健。由于中年人如日中天,尽管身体处于最强盛时期,但却也是人体由盛转衰的转折点。因此中年以后的人们,理应注重这一节气,积极地对身体加强保健。
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最冷的季节,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、患 中风 者增多,天冷也易冻伤。疾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疾病,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、肿瘤,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。中医学认为,人体内的血液,得温则易于流动,得寒就容易停滞,所谓 血遇寒则凝 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当寒冷的气温作用于机体时,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,甚至引起淤血阻滞,从而为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和加剧提供了条件。
现代医学也认为,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,使细小动脉收缩,外周血管阻力增大,同时血液粘稠度增高,血凝时间缩短,血流速度缓慢,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,因而诱发中风、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症。冬季心脑血管的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,原因就在于此。所以,在寒冷的季节,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患者来说,更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,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第一,注意防寒保暖。在气温降到0℃以下时,要及时增添衣服、衣裤。衣服、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软宽松,不宜穿的过紧,以利血液流畅;第二,合理调节饮食起居,不酗酒、吸烟,不过度劳累;第三,保持良好的心境,情绪要稳定、愉快,切忌发怒、急躁和精神抑郁;第四,进行适当的防寒锻炼,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;第五,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,定期去医院检查,服用必要的,控制病情的发展,防患于未然。
此节气中,老年人,需避寒就温,宜毛衣贴身,棉软着体;手脚易冻,尤易保暖;宜练功以取暖,练易筋经以助热。饮食上可吃当归炖羊肉等,增强御寒防病能力。
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,冬至为 冬令进补 的大好时节。说到进补,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,认为所谓的 补 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,用点壮阳的补药,其实,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。具体的进补应该是通过养精神、调饮食、练形体,慎房事、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。在运用过程中,人们应当注意两点:首先,养益适度:所谓适度,就是药恰到好处。不可太过,不可不及。若过分谨慎,则会导致调养失度,不知所措。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,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,食之唯恐肥甘厚腻则节食少餐,如此状态,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,不但有损健康,更无法 尽终天年 。其次,勿养过偏:综合调养要适中。有人把 补 当作养,于是饮食强调营养,食必进补;起居强调安逸,静养唯一;此外,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。虽说食补、药补、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,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。
随选穴(或部位)、治疗手法等的不同,能使人体达到促进血液循环,生血净血,活血化淤,疏通经络,扶助正气,祛除病邪,清热泻火,增强免疫功能,强身健体的功效,而且适用于多种需求人群,特别是对亚健康人群的使用更为显著。
丁桂薏芽健脾凝能治腹泻吗店铺新零售
四磨汤能治肠胀气吗

- 上一篇: 桃仁营养功效多孕妇不宜吃
- 下一篇 甲沟炎有脓会自己好吗
-
当归元胡酒痛经
2019-07-16
-
灵芝的传说故事
2019-07-16
-
世界中联成立自然疗法研究专委会
2019-07-13
-
首届中医外治透皮疗法沙龙举办
2019-07-12
-
中医祛斑六大方
2019-07-07
-
自制丝瓜鸡蛋面膜美白滋润肌肤
2019-07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