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中医减肥

好医生的六大标准

中医减肥  2019年12月20日  浏览:1 次

  摘要:桑叶解风热表邪,清泄肺热。桑叶加米汤同煎,可治自汗、盗汗,但服后可出现 黏涎;桑叶、米汤加百合,治疗阴虚肺燥,养阴而不伤胃;桑叶、米汤、百合再加饴糖、蜂糖和少许冰糖,长期服用可治肺痨虚损。

  一、济世活人,医德为首

  为医者,必须勤奋谦恭,深入实际,讲求实效,力戒空谈,如是方能取信于病家。

  然虽有活人之术,而无慈人之心,亦不能得到病家尊重;即使有一点名气,万不可盛气凌人,让人敬而远之。小儿科古称 哑科 ,尤需耐心,当不厌其烦,躬听病儿家属述病。对患者当不分贵贱,应一视同仁。贫者慈之,扶之助之;遇远道而来者,若经济拮据,无处吃住,应慷慨解囊,或给钱粮或请同餐,如是病家信赖之感油生。拒人于千里之外者,切忌,切忌。

  敲诈病人,向病家索取钱物乃为医之大忌。大夫者,使病者愈,危者安也。治人济世此系天职,切不可以此为本,坑人吃人。10年以前一肾病综合征小儿,多方求治不效,经我手而愈。病家千恩万谢,甚下跪请收厚礼重金,我领其意而拒其钱。病者一家,因病求医,走南闯北,耗尽精力财力,况且收入菲薄,岂能良心泯灭落井下石哉!

  二、辨证有法,八纲为常

  辨证论治乃之精华所在,为其他医学不可比拟。然辨证之法有八纲、脏腑、气血津液、卫气营血诸法,吾用之临床,以八纲及其他,用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概括病之属性、部位和病邪之深浅。阴虚可分为阴血虚、阴津不足、 损耗;阳虚可分为阳气虚、脾阳不振、;寒者可分为表寒和里寒、风寒、寒湿、阳虚生寒等;热可分为外热如风热、热毒、湿热,内热如虚热、肺热、胃热、肝热、胆热等;虚者可分为脏腑气血不足、阴阳不足;实者可分为邪实、腑实等。因此,验之临床无论成人与小儿,我总结得到的是阳热表实居多,尤以小儿为甚;用药则祛邪多于扶正,或扶正与祛邪并用。当然成人的慢性病、疑难症则更要考虑其虚实方面。

  三、临床有别,切中要点

  小儿不同于成人,其发病容易,转变迅速,病理上又 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 ,但生理上又脏气清灵,易趋康复。故而小儿用药宜准、切、精、捷。认准病机,切中要点,精选方药,快捷服药,病有变化即当随证变方,随拨随应之。成人则病情复杂,疑难重症还得对所考虑的病机作诊断性治疗;而且成人常对反应不太敏感,故一般三至五日不变方,虽病势进退微妙,若服药后无不适,病情逐渐向愈,就不可操之过急,忙于变换方药,而当乘胜追击,直到全胜。

  四、临证诊治,主次分清

  临床诊病,非如教科书所言,病症典型相见;往往寒热错杂、虚实交结,尤其是成人内科。而对复杂的病情,孰者为急,孰者为缓,孰者当先治之,定要心中有数。譬如,一个发热、并腹泻的病人,当以宣肺解表为先,外感去后再健脾止泻;若发热恶寒与咳嗽并重,当先疏风解表与宣肺止咳并举;若阴虚夹湿热者,须养阴与除湿热同施,应选择养阴不碍湿、除湿不伤阴之药配伍;若以疼痛为主症的患者兼有中等发热,当先解除主症为急,即先活血行气止痛,再退热;再者慢性病、疑难病多从虚寒考虑;小儿慢性病或急性病后期,万不可忘记顾护脾胃 如此心中有数,临证不乱,就能很快抓住主要矛盾,找准病机,便于选择方药。

  五、精选方药,切中病机

  有人认为,中医在药不在医,说明方药得当,与病情之转化有直接而明显的关系,古人说 用药如用兵 即是此意。

  成方古方是前人经验之积累,但今人学之,当师古而不拘于古。吾常据切身之体验,灵活使用古方,或制新方,或变化使用,取其精华而补其不足,如是方成个人之长。

  如自制新方止呕和胃饮治外感呕吐,荷叶茅仙汤治小儿鼻衄,痹证外洗方温经通络、行气活血止痛,吹口丹治疗口腔糜烂,还有小儿疝气温经消液汤、退高热方、平喘方各有所司。变通使用的如加味白头翁汤,原方加泥鳅串、马蹄草、马齿苋、熟大黄疗效更佳;加味胃苓汤,原方加腹皮、白蔻、苏梗、豆卷治脾湿腹泻;还有三妙加味汤治痹证、白薇散治淋证(八正散变方)等等,都比一般用方效果优越或提前显效,使病家少受病贼戕害。

  六、熟悉药性,调拨自如

  中医认为,理、法、方、药乃辨证论治之精髓。药可组方,方体现法,依法据理。药之不当,方不对证,势必 有法不依 ,有 理 不讲,必然用之不效。一草一药如一兵一卒,必须熟悉其性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、开合补泻、大毒、小毒以及炮制后的药效等。只有对药了如指掌,才能 用兵如神 ,并总结出独特的用药经验。

  1.单味药的使用

  常人爱用甘草之平性甘味,调和诸药,余不喜之。因甘草矫味不起其他治疗作用,反有碍湿满中之弊。小儿脾胃薄弱,脾喜燥而恶湿,湿邪中阻易影响脾胃受纳与运化。但炙甘草汤中,甘草补益心气;芍药甘草汤中,两药相配缓急止痛,甘草又不可不用。

  健脾不常用泡参、黄芪、,因其补而偏壅,常代之以鸡内金、白蔻、炒怀山、炒麦芽、炒谷芽等醒脾益气。

  小儿阴虚烦渴少用沙参、麦冬、玄参之属,而常代之以水苇根、花粉、石斛、知母之属。

  小儿咳嗽不用杏仁,即使是麻杏石甘汤、杏苏散等经方中都有杏仁亦不用,因杏仁苦降易损伤小儿元气,故而不用。

  2.两味药组合

  ①黄连与白蔻:黄连燥脾除湿,泻心除痞;白蔻温中化湿,理气健脾。两者同用可除胃肠恶疾,防癌瘤。主防治胃肠恶疾。

  ②郁金与姜黄:均可破血行气,祛瘀止痛,利胆退黄,因此可治疗各种气滞血瘀之胀痛、疼痛而兼湿热者,如胁痛、痹痛、湿热阻滞中焦之脘腹胀痛,以及肾炎、肾小球肾炎、肾病综合征等。

  ③檀香与沉香:均属脾胃肝经用药,能行气止痛,温中散寒开胃,可用于中焦虚寒之胃痛、腹痛以及胁痛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,与广香、白蔻、玄胡、丹参等同用效果较好。

  ④木通与连翘:两者可清心泻火除烦,利尿泄热,常用于小儿脾胃心经有热之睡卧不安,烦躁啼哭。若湿热重加黄连。

  .一味配他味

  桑叶解风热表邪,清泄肺热。桑叶加米汤同煎,可治自汗、盗汗,但服后可出现 黏涎;桑叶、米汤加百合,治疗阴虚肺燥,养阴而不伤胃;桑叶、米汤、百合再加饴糖、蜂糖和少许冰糖,长期服用可治肺痨虚损。

  4.炮制前后

  荆芥性平,一般用于发汗,疏风解表。荆芥炭则可止血,常用治鼻衄、血尿。

  谷芽、麦芽消食健胃,炒麦芽、炒谷芽侧重于消食导滞,麦芽单用还有舒肝、除胀之功。

  大黄酒炒后可减轻泻下通腑的作用。

  通利血脉,养阴生肌。内服:用于瘀血阻滞,胃痛出血,胃,十二指肠溃疡;以及阴虚肺痨,肺结核的辅助治疗。外用:用于金疮,外伤,溃疡,瘘管,烧伤,烫伤,褥疮之创面。

小儿口舌生疮
宝宝健脾的食疗
小便黄是肾炎吗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