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中医新闻

我们知道儒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格物

中医新闻  2020年02月15日  浏览:3 次

摘要:我们知道儒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“格物”,“致知”、“诚意”、“正心”、“修身”、“齐家”、“治国”、“平天下”,这八个方面,而其中最基本的则为“修身”。

是一门技击性的运动,但它又有着其独自的特色。在它精妙的拳理中,还融入了中国的古典哲学、军事学、物理学、医学等思想,其中,道家、儒家思想体现得尤为突出。众所周知,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并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,而在于提高人的境界。太极拳无论是从拳架的外形到功力的内涵,它都须达到一种统一(阴阳合和)。也就是说,练拳者,除了拳架的练习,还须有内在的修身,使练拳与陶冶性情结合起来,使太极拳 不徒作技击之未也 。

(一)从太极拳的演变来看道、儒思想的融入

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流长,它的出现,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内功导引法。在南北朝时,武术中就出现了内功太极拳功法,在唐代有人把这种功法融合于技击中,创出拳法。如唐许宣平所传的三十七式、李道子所传先天拳、殷利享所传后天法(十六时)等。从这些拳法中不难看出(所谓 先天 后天 )除了主要是强调技击性外,还汇入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。到宋张三丰开创 武当派 ,后称为 内家拳 ,此为一个里程碑。由于张三丰为道士,他就完全有可能把道家一些哲学思想,养身方法,修身方法融入武当拳中。至清代王宗岳,又为一个转折点。由于王宗岳是儒生,精于武术,又喜道家之言,他 黄帝、老子 无书不读 。他又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揉在一起融入他所著《太极拳论》中。这样,道家的 无为 和儒家的 治世 就联结在这一独特的运动中。

太极拳发展至今,我们不难看出。它的价值,修身价值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,为什么会这样呢?首先我们从太极拳的一些古典理论中不难看出,它把道家和儒家的修身、治世的思想,融汇于技击中,形成了一种综合的、又独特的运动学。首先, 太极 这一名称的引入拳术,就有其深远意义。王宗岳在《太极拳论》中开章就曰到 太极者,无极而生,阴阳之母也。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 。由此可看出,这是从宋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: 无极而太极。太极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。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基根,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 一说脱胎而来的。而《太极图说》,则是周敦颐根据《易传》和《中庸》思想,利用道士陈搏的《无极图》和《参同契》的 水火匡廓 , 二五至精 二图演化而来的。太极分阴阳,在太极拳中阴阳的体现就是虚实;太极是圆象,它如环无端,周流不断,而这正是太极拳以腰为轴,走弧线和处处虚实分明要求的理论依据。 一阴一阳谓之道 ,而 道 在道家思想中是指世界万物变化规律,在儒家思想中则是指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。可见太极拳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结合起技击原理形成的。由此也就决定了太极拳这一运动必将有一个升华。

它的升华,即是指由技击到健身和修身,由健身,修身到促使技术的提高。从而使太极拳渗透到其它科学领域,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任何一种运动,首先要使人们从中获得健康的乐趣,它才能够被社会所接受,从而促进它本身的发展、提高。

(二)古典太极拳理论对修身的要求

在古典太极拳论中,劲力的刚柔,拳式的虚实,动作的疾缓、身法的吞吐等,归其根本可概言 阴阳 二字。正如陈鑫的《太极拳经谱》开章明义写道: 太极两仪,天地阴阳,开合动静,柔之与刚 。

按照中国的古典哲学,世界万物的变化消长都离不开 阴阳 ,而天地则是世间万物变化的总源。《易 乐辞》说: 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 这里所说的 是生两仪 即是指 阴阳 。可见,太极拳的宗师先辈,已把太极拳作为一种 小道 合于 大道 之术了。他们已认识到,任何一门功夫的高低,除了在名师指导下积年累月的苦练外,还必须有 性 的修养, 道 的领悟。

这里 性 和 道 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、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意义。老子主张静观,把内心世界扫除干净,以 玄览 直觉去认识 道 。他认为: 凡有起于虚,动起于静,故万物虽并动,卒复归于虚静 。再从《太极拳论》上来看,要求习拳者要 先洗心涤虑,去其妄念,平心静气,以待其动 。(陈鑫《太极拳论》)在这里提出的 去其妄念,平心静气 不正是道家 无为 虚静 的思想的体现么?而道家之所以要如此,就是要悟 道 。何为 道 ? 一阴一阳谓之道 。 道之为物,惟觉惟惚,恍兮惚兮,其中有像,觉兮惚兮,其中有物 (《老子》第二十一章)。 道 只是一个形式概念,说明了万物之所以生者,也就是万物生于 道 ,沿着 道 而生灭,可见 道 是有规范、有规律的内涵。既然如此,那自然会产生 无为 的思想,因为 无为 的意义并不是 无所作为 ,而是根据 道 规律, 无所不为 。就是不要追求绝对,以免 物极必反 ,遭受惩罚。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思想。

老子所提出的 道 ,在人生观的体现是 德 ,或曰 玄德 ,故又提出 修身 。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就是要达到 返朴归真 ,恢复人的本性,也就是要 修性 。道家的修身与修性的内容,就是要使人的精神,行为与 道 合 一 。要人们通过不断的内省,消除杂念私欲,使心灵虚静无为,当人体与外在环境接触时,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,最后达到由 无为 至 有为 , 无所不为 的境地。

人的人生观,伦理观具有历史的继承性,而包含丰富道家思想的太极拳,它做为一种实践,必然反作用于人的观念,在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故陈鑫在《太极拳论》中写道: 拳虽小技,皆本太极正德 。

前面讲到太极拳理论综合了儒道两家思想,同样在陈鑫的《太极拳论》里也多处引入儒家的思想,要求练拳者要 养浩然之气 。浩然之气,是孟子独创的名字,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告诉我们,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,孟子答道: 吾善养浩然之气。 那么究竟什么是 浩然之气 呢? 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其为气也,配义与道,无是,馁也。 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勇气、士气,这种浩然之气是宇宙与人之间的气,有一种超越了人间道德的价值,所以孟子说它 (塞于天地之间 。虽然这种浩然之气听起来极神秘,但按孟子的说法,它仍然是每个人都能养成的,因为这浩然之气就是充分发展了的人性,而每个人的人性基本上都是相同的。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,就是因为充分发挥了本性。正如孟子所言: 人皆可以为尧舜 ,这是孟子的教育学说。历来的儒家都坚持这个学说。太极拳论中 养浩然之气 的要求,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。养浩然之气是最终目的,而练拳则是养 浩然之气 的一种手段,这正体现了太极拳在 修身 及发展人性方面的作用。练拳者要用心意练拳,要明白孟子所提倡的 志者气之帅,气者体之充。 我们应当看到这里所提出的 气 与 志 ,都不应该狭义地理解为人体这个小环境的 气 ,和每个人只是练好拳这个小目标的 志 ,而应该把这种 养气 与 志 ,放到整个社会和宇宙这个大环境里体验。

我们知道儒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格物 , 致知 、 诚意 、 正心 、 修身 、 齐家 、 治国 、 平天下 ,这八个方面,而其中最基本的则为 修身 。作为政治伦理学,它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,但我们从练功修养上来看,却又有其积极的一面。那么儒家是怎样修身的呢? 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,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 在此,最重要的是 正心 、 诚意 。何为 正心 ,也就是要去其私欲,使心讲平和,正如《拳论》所言 去其妄念,平心静气 。也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于特定的伦理道德规范,达到一种 致善 的境地。

儒家的思想在于 治世 ,要求练功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即所谓 道也者,须余不可离也 。这种 道 无时不在的思想,在练习太极拳中的体现为 无时不太极 , 无处不太极 ,也就要求练拳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在生理上保持一种 中正安舒 的状态,在心理(精神)上与一定的社会道德、伦理道德相吻合,造成一种人体内环境与宇宙(社会)外环境的平衡。最后要使练拳者明白: 拳虽武艺,得其正道(中庸之道, )。

至此,我们不难看出,作为技击性运动的太极拳在理论上,已经与每个练拳者的人生观,伦理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。太极拳练习者除了技击性的功夫,还应加强人生诸方面的修养。


疏散风热、平肝明目、清热解毒。用于风热感冒,头痛眩晕,目赤肿痛,眼目昏花,疮痈肿痛。

厌食症症状是什么
中山中医白癜风医院
预防宫颈癌的方法是什么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