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中医新闻

中医药象之五五味之气中作者仲易

中医新闻  2019年08月28日  浏览:2 次

  本文导读:即便是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,因气与味之间,又有主次之别,如黄芪、胡桃仁,气味均为甘温,然黄芪之温是微温,故偏于补气;胡桃仁之温是正温,则偏于助阳。更有气味组合、主次程度完全一样者,仍有区别,如牡丹皮与赤芍,气味均苦,辛,微寒,其色均赤,象同则功近,教材均谓具清热凉血、活血化瘀之功,表面看确实一样,然就不能再细辨了吗? 气与味间的主次

  即便是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,因气与味之间,又有主次之别,如黄芪、胡桃仁,气味均为甘温,然黄芪之温是微温,故偏于补气;胡桃仁之温是正温,则偏于助阳。更有气味组合、主次程度完全一样者,仍有区别,如牡丹皮与赤芍,气味均苦,辛,微寒,其色均赤,象同则功近,教材均谓具清热凉血、活血化瘀之功,表面看确实一样,然就不能再细辨了吗?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云: 牡丹为花中之王,乃木气之最荣泽者,故能舒养肝气,和通经脉,与芍药功颇近。但芍药微主敛,而牡丹微主散则以芍药味胜,牡丹气胜。味属阴而气属阳也。 一样吗?更何况尚有 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,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,丹皮治无汗之骨蒸,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(《得配本草》)之说,而赤芍则无退虚热之功。如果把肾气丸、六味地黄丸、大黄牡丹汤的牡丹改成赤芍,您觉得功效会一样吗?

  学生学中药怕的是记不住性味、功效、主治,临床医生对中药的性味、功效、主治已大致心中有数,但也不是无所惧,他们怕的是什么?怕的就是分不清相近药物的细微区别,有时细微处即是关窍处。四气五味仅为定调之基,未足为细析之据。故《神农本草经疏》叹之曰: 同一苦寒也,黄芩则燥,天冬则润芦荟能消,黄檗能补,黄连止泻,柴胡苦寒能升,龙胆苦寒能降 良由气味互兼,性质各异,参合多少,制用全殊。

  当代的白话系列中药书有一个怪现象,中药之理,只提四气五味,时论升降浮沉,即便论升降浮沉,说的还是气味之升降。好像中药除了气味外,就再无别解。前已论及四气并非从药物本身的原象出发而演,而是据效而推,其药理性并不强。五味以知味察效为主,其药理源于药之原象,说理性强于四气。但仅以味为理,以气佐之,实嫌单薄,更不能应对诸如同性味却不同功效的问题。这容易让人产生中药纯粹源于经验总结,几无药理可言的感觉,本从经验医学脱胎,但已发展出体系性理论的中医药,经此处理,几被打回经验医学原型。

  作者:仲易。号:4949 525来源:知乎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小孩健脾胃的药有哪些
小儿积食发烧怎么办
微信小程序怎样做
友情链接